信息提供日期:2024-12-21 16:45 来源:深圳市中医肛肠医院
作者:治未病 姚晓辉
冬至,又称日短至、冬节、亚岁、拜冬等,作为“二十四节气”之第22个节气,斗指子,太阳黄经达270°,于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交节。《古今医统大全》有云: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,故曰冬至。”冬至节气临近,预示天气进入最寒冷的阶段,而此时也是阳气初生之时。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冬至不仅是自然界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,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,正所谓“冬至补得当、一年不受寒”,此时养生,不仅要护阴还需养阳。
一、冬至三候
冬至时节,气候寒冷,万物凋零,蛰虫伏藏,天地间呈现出一片闭藏的景象。古人将冬至的气候特征划分为三候:
一候:蚯蚓结。阳气虽生,但阴气仍盛,蚯蚓蜷缩身体呈“结”状,象征着自然界生物的蛰伏。
二候:麋角解。冬至后,阳气初生,麋鹿感受到阴气渐退而解角,展现了阴阳转换的微妙变化。
三候:水泉动。随着阳气回升,山中泉水开始流动变暖,预示着自然界生命力的复苏。
二、冬至习俗
冬至不仅是自然的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,素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。在这一天,各地人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。
1.吃饺子。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,传说起源于医圣张仲景用“驱寒娇耳汤”治愈乡亲们的冻耳。饺子寓意着新旧交替、更岁交子,形状似元宝,也象征着招财进宝。
2.吃汤圆。江南地区冬至吃汤圆,寓意团圆、圆满,象征着家庭和谐、吉祥如意。
3.吃羊肉。冬至吃羊肉是南北共有的习俗,羊肉性温味甘,能益气补虚,增强御寒能力。
4.祭祖。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,人们向祖先表达敬意,同时也是家庭团聚、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。
5.数九。冬至后进入“数九寒天”,人们通过画九九消寒图等方式,记录天气变化,期盼春天到来。
6.赠鞋帽。冬至时节,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,寓意着对亲人的关爱与祝福。
三、冬至养生正当时
中医认为,冬至养生应以“养藏”为原则,此时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,保护阳气,养精蓄锐。以达到阴阳平衡、身心和谐的目的。
(1)起居养生
1.注意避寒保暖。冬至时节气温较低,应注意保暖,尤其是足部保暖,避免阳气过度消耗。
2.坚持早睡晚起。《黄帝内经》载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去寒就温,……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”冬季应早睡晚起,以养阳气,固阴精。一般来说,晚上最好在 11 点前入睡,早上可在太阳升起后起床,这样能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有利于身体的修复和阳气的潜藏。
(2)饮食养生
1.饮食温补。冬至饮食应以温热为主,多吃糯米、羊肉、牛肉、狗肉、大枣、桂圆、芝麻、韭菜、木耳等温补食物,少吃冷饮、海鲜等寒性食物。同时,补充津液,如荸荠、藕、梨、萝卜、白菜等。
2.适量进补。冬至是进补的好时机,但应因人而异,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进补方式,避免盲目进补。
(3)情志养生
1.调情摄志。冬季应保持情绪稳定,平静充实,不露声色。减少名利心,勿劳累过度、思虑过度,养成早睡晚起的习惯,使神志深藏于内。
2.保持乐观心态。中医理论认为“喜能生阳”,保持乐观心态,培养兴趣爱好,有助于阳气充足,发挥祛邪防病的作用。
(4)运动养生
冬至时节,万物潜藏,运动养生也应顺应自然规律,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。可以选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一些舒展运动,如太极拳、拍打操等。
下面推荐一套升阳操。这套操动作柔和,易于坚持,非常适合冬至时节进行锻炼。通过练习这套操,可以帮助阳气升发,舒筋回春,血气畅通,达到身强体健的效果。
冬至时节,气温骤降,万物收藏,人体亦需顺应自然,加强保暖,减少消耗,早睡晚起,适当进补,并多晒太阳,保持好心情。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,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发作、保证旺盛精力、增强御寒能力的目的。让我们在这个冬至时节,顺应自然规律,养护身心,迎接春天的到来。